这是温州商业地产一个值得十分关注的现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温州专业市场不断整合升级,向外扩展,未来温州将形成多个专业市场中心。
区域市场较成熟
记者从温州市工商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59个,其中专业市场约180多个。市区三个城区以瓯海区专业市场最为密集,仅火车站周边就有铁道大厦、金州、金宇等多个服装市场,另外还有娄桥菜篮子市场、金泰皮革市场、慈湖家具市场、瓯海装饰材料市场、温州汽车城等多个上规模的专业市场。东面的龙湾区和开发区也聚集了不少大型专业市场,如二手车交易市场、机场大道紧固件市场以及2007年开业的温州文化用品市场等。而鹿城区由于位处市中心最繁华区域,是众多消费品市场的发源地,像东方灯具市场、黎明路装饰礼品城、温州五金城、河通桥鞋料市场、黄龙商贸城等专业市场都由来已久。
“专业市场是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市已逐步形成一批与鞋业、服装、皮革、建材、玩具、礼品、农产品等产业集聚相对应的,较为成熟的特色专业市场。”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说,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温州上规模上档次的专业市场并不多,整体档次水平有待提高。
市场面临更多挑战
温州专业市场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经过90年代的发展,曾一度闻名全国。而如今,昔日的繁荣已不复存在,其生存的基础与其形成和发展之初发生了很大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较多困难。有些市场面临有场无市,经营维艰;有些市场成交额逐年下降,市场摊位出租率降低,租金大幅度下降,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势头。
“目前,温州专业市场多数存在‘散、弱、小’等问题。尽管传统市场发育较为成熟,但近半数的专业市场分布在老城区,不但发展空间小、土地成本高,也对社会治安、城市管理、环保环卫等多方面造成不利影响。”温州市陶瓷品市场总经理蒋庆华说,其实温州的专业市场整体仍处于现代物流发展的初级阶段,阻碍了温州向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些“散、弱、小”的专业市场已远不能适应当前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居民的消费要求,随着外围竞争的加剧,温州专业市场矛盾日益凸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专业市场建设和管理中日渐突出的问题,温州政府部门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决定改变温州市区专业市场散、弱、小的现状,并提出了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工业厂区改商业、住宅等第三产业)计划,这对于今后各类专业市场的改造提升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提升品牌增强竞争力
品牌是企业供应链环节中的高端部分,有品牌的企业和无品牌的企业相比,其经营环境和赢利能力都会强于后者。但是从温州的情况看,大多数市场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温州近两百家专业市场,在全国小有名气的寥寥可数。“这与温州作为“民营经济之都”,拥有鞋服、印刷、制笔、礼品、玩具等多张金名片的地位不相称。”有业内人士这样认为。专业市场应摘掉“廉价”的帽子,成为品牌商品的服务平台。通过积极采取优惠措施引进品牌商品,设立连锁店和专卖店,发展总经销、总代理和特约经销等现代营销方式,提高上市商品质量和品牌化程度,从而有效推动自身品牌的发展。作为有着11年发展历程的温州老牌专业市场——陶瓷品市场似乎深谙此道,他们向自己提出无假冒伪劣商品市场的目标,并通过吸纳品牌经销商、代理商等,争取将最大优惠让给消费者。
在现代商品流通业快速发展变革的今天,现代化专业大市场必须具有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产品孵化、人才培训、科技研发等构建的公共信息平台,专业市场商场化管理是必然趋势。所谓专业市场商场化就是说要把市场当做品牌来做,把市场当做商场一样来管理,发展名牌市场。其实,近年来温州也涌现了不少上档次的专业市场,像温州汽车城、联结福家具广场等就是通过现代化商场管理手段来打造的。
片区升级带来聚集效应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温州市区几条较大的马路都是一个小“市场”,但由于地处市中心,对交通影响很大,所以有关政府部门根据规划创办了专业市场。随着温州经济的飞速发展,昔日的专业市场已逐渐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原有的仓储功能和建设水准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三角洲房产策划公司陈好认为,近年来温州城区范围不断扩展,道路四通八达,而扎堆在老城区内的专业市场却没有利用起周边城郊优越的物流条件,也无法与工业、仓储等相关产业良好结合。
据记者了解,在未来商业网点规划中,市区机场大道两侧、南塘大道西侧以及瓯海大道两侧将定位为专业市场的重点发展区域。这意味着,这些目前看起来分布零散的,却有长远发展潜力和空间的专业市场将真正促成专业性产业在温州的进一步集聚,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中心。
“随着温州城市的逐渐东移,‘市场东移’也许能为温州专业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有业内专家认为,瓯海大道建成、机场路改造、灵昆大道建设以及沿海大通道的建设,龙湾交通四通八达,再加上其拥有的空港和海港优势,这些或能成为拉动东部专业市场发展的发动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