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步行城市演变为车轮城市,从传统城市演变为没有郊区的城市,当业界专业人士正用“空心化”或“郊区化”理论对比研究温州城市居住现象时,那些身陷滚滚车流中的人们,其快乐和烦恼都比学者们面对的问题具体得多——日常购物、子女读书、老人看病……还有,他们牵挂着搬离后的老城,他们充满记忆的地方。
随着旧城中心拆迁安置工作的推进,温州旧城中心的居住价值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熟的商圈、便利的交通,环境趋繁华的旧城一改前几年的工地形象,重新捕捉了购房人的目光;同时,老城在人们心中的位子,始终以一个家园的方向广招人们的注目。在大刀阔斧地向东挺进之后,回望老城,仍有那么多闪光点无可替代,吸引着在温州成长、生活、工作的各类人群。
老城区供淡销旺
从温州市房管局显示的有关数据来看,6月份温州房地产市场呈现“供小销大”,环比销售量有所下降。温州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温州天浩置业有限公司出品的温州市房地产市场报告指出,6月份,温州主城区的销售面积占全市销售面积的74.55%,从成交走势来看,一手房住房市场呈现“量跌价升”,成交量出现大幅下跌,成交价略有上涨;二手房交易量在经历5月份的波动以后,6月交易量止跌回升。记者日前走访多家老城区的房屋中介,各负责人纷纷叹道:现在房源十分紧缺啊,买的人多,卖的人少,颇有僧多粥少的架势。
以老城区大南门一带为例,粗略一数此处住宅楼有二十多幢,包括国正大厦、联合大厦、金马大厦、华都大厦、锦春大厦、虞师里大厦、南方大厦等等,物业种类包括高层、小高层等,除了虞师里小区为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外,在二手房市场上的挂牌价格也都在2.3万元/平方米左右。其他小区的房源大多较新,如美曦大厦、莲花大厦、锦春大厦等不少为安置房。房产中介商诸先生说,大南门的房子在二手房市场上很紧俏,房源一旦有挂牌,基本都能快速成交。唯一遗憾的是,这一带的业主大多不舍得将房子拿出来卖,房源很少然而市场需求量却很大。
业内人士认为,在大多数温州人心目中,市中心的吸引力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累积的不仅是街道路网、水电煤气和电信设施,更有经过奋斗传承难以割舍的生活理念、历史痕迹和人际脉络。这些由密集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交汇而成的市中心多样性魅力,郊区在五到十年内还无法替代。随着城市的继续发展和变化,更多人也将以更多不同的方式,去寻找老城区另一种价值。
让孩子
多睡一会儿
教育和医疗几乎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命起点和终点。除却基本的商圈成熟度和交通便利度的优势,旧城几乎囊括了市区教育中的精英资源,几家公信力强、知名度大的大医院也都在老城区,暂弃东部新房到西部住旧房的现象或许已经成为这个城市每天都发生的故事。在新城上班的王女士说,在她身边的同事里,在孩子到了学龄之后不得不在老城再觅一住处的大有人在,也包括她自己。
王女士和丈夫结婚的时候,正是新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而且王女士也正在新城的一家贸易公司工作,家底殷实的二人便将房子买在了新田园小区,有车有房,孩子出生前的几年生活都颇为有品质。而随着儿子的出生和成长,生活不再像从前那样恣意和好盘算,起初儿子的幼儿班就是在小区附近上的,听了许多“过来人”的牢骚和建议之后,出于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他们把孩子的户口迁到奶奶家,上了一所口碑非常不错的小学。
然而,从新城到老城西,路上的时间还得算上堵车的,早饭的时间还得算上做饭、洗漱的,比起其他同学,儿子必须要提早一个小时起床才能保证不迟到。“每天早上都像打仗一样,有时还是来不及,看着孩子在车上一边啃面包一边打瞌睡,那真叫人心疼。”夫妇俩觉得必须改变现状,最终还是选择在信河街的华府大楼另租了一套三室一厅,才放下心里的这块石头。对于都市人来说,生活的便利,始终是家庭生活的第一位。
成名房产中介的景先生说,现在“弃东归中”的许多房客中,许多是和王女士一样的情况,有一些企业家,回归老城的方式就不是租了,是直接再买一套,新城的房子转租或空着,其初衷都是为了孩子;从教育资源来说,旧城的优势是新城无可比拟的,而医疗资源也是同样的道理。
难舍老城情结
对于土生土长的温州人,老城赋予他们的意义,其实没这么简单。
28岁的阿剑马上就要和女朋友结婚了,在婚房的选择上,他们毫无分歧地选择了老城区。不仅是生活上的,楼上楼下一溜熟,下楼就是商厦、菜场、超市,出门招个手就引来好几辆出租车,离双方父母家都近,周末看看“四老”都方便;对于他来说,更重要的,是他内心深处的“老城情结”。
“一座城市的文化,其形成、继承,都集中地体现在旧城的所在和变迁。”阿剑小时经常听长辈讲老温州的样子,老温州人的故事,自家也几经搬迁,从最早的大同巷,到中期的蒲鞋市,到后期的下吕浦。年纪虽然不大,他却笑称自己也是看着温州城一点点地变迁过来的。阿剑初中念的是二中,他仍然记得当时骑车自行车走街串巷到学校的时光,每每快要迟到,绕巷子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从大同巷出发以最快的捷径达到学校,只要十分钟,哈哈!”这样灵巧的弄堂,这样淳朴的乐趣,恐怕是现在在新城长大的孩子不再能够体验的。
而对于那些在老城区生活多年的老温州人来说,已经很适应老城区的生活方式,有着浓厚的老城情结,所以,当从他们出于住房改善的需求出发,从原先的四五十平方米,换成八十至一百平方米左右的,一般都不愿意离开老城区生活。大南门一新大厦的策划部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基本都是二次购房,他们会对新房的品质、物业管理水平、绿化等软环境要求比较高。
城市进化突飞猛进,快得连80后们都可以开始追忆在老城成长的记忆了,而本地特有的文化也只有在老城仍在的一些平房、或是新楼与新楼之间尚存的夹弄中,窥见一丝影子。当年老家一带拆迁的时候,阿剑还专门带了照相机回了一趟,留下老家最后的样子。
老城外
的人想进城
随着温州经济的发展,来温州发展的外地人将越来越多,从周边县市区迁至市区生活的人也不在少数。
在温州一家培训学校工作的小羚来自安徽,她说,当初就是冲着温州的名气和看好在这里的发展而来的,这家单位让她专业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既然来了温州,当然要住在‘最温州’的地方,从吃喝住行各个方面了解温州,这在老城区更做得到,而且跟同事们一起出去玩也更容易。”像小羚一样来温州发展的外地人,不仅看重老城区成熟的生活配套,而且为了更快融入温州的城市氛围,降低生活成本,还有助于将来与其家人迅速融入这里的生活,也更愿意在老城区居住。
几年前由于生意的关系,永强的洪先生将全家的生活中心渐渐移到了鹿城,先后把父母和孩子也都接了过来。大人问题不大,重点是孩子。两个孩子都到了学龄,洪先生当然想让他们能够进更好的学校,便重点考虑老城区的学区房,辗转看了好几个地方,最终选在了府前街鸿华大厦,属于建设小学和八中的学区,“不仅省了两笔集资费,还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出行又方便。”洪先生一家都十分满意。
业内人士指出,其实老城区向来不缺乏一个购买力强劲的客户群,只是缺乏如何通过其他辅助条件改善环境。老城区一些老的住宅小区仍然处于劣势,原因是房子老、还有卫生、物业等方面不尽如人意,假如这些能够有效解决,将会迎来更多购房者的青睐。 |